审前调查是加强研究型审计的重点,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研究,制定高质量审计实施方案,从而进一步提升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成效。
一、明确审前调查目标
1.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。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架构、业务流程、内部控制制度等基本情况,为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。找准被审计对象所在领域重点,关注部门机构改革的职能变化,包括所属单位或内设机构的拆分、合并和划转等,职能的转变也伴随着资金或项目的增减,以及经济活动的变化。
2.确定审计重点。找准被审计单位主责主业,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研究,结合经济政策、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,识别可能存在风险和问题的重点领域。
二、运用多种调查方法
1.查阅资料。收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、合同、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、数据等资料,进行全面分析。
2.访谈。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、业务骨干等进行面对面交流,获取第一手信息。例如,与财务部门负责人了解财务核算流程和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,与业务部门人员了解业务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和风险点。
3.数据分析。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被审计单位的大量数据进行筛选、分析,发现异常数据和潜在问题。
三、注重审前调查结果运用
1.制定审计实施方案。根据审前调查结果,明确审计目标、范围、重点、方法和步骤,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,能够有效指导后续的审计工作。
2.指导审计现场工作。在审计现场工作中,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情况,有针对性地收集证据、核实问题。对于审前调查发现的重点领域和风险点,要重点关注,深入挖掘,确保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。(行政事业审计科 邬冬梅)
//错链先注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