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化国企改革与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,公务用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,成为衡量国有企业内控水平与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。近期审计发现,部分国有企业在公务用车领域存在费用管理失范、监管机制缺失、信息化水平滞后等问题。作为“三公”经费审计的关键环节,对公务用车管理审计,是规范企业运营秩序、防范廉政风险的必要举措,也是推动企业公车资源科学配置、高效利用的必经步骤。
一、公务用车管理典型问题剖析
(一)运行维护费用管理失范。部分企业存在跨主体费用混报现象,将公车保险、维修等费用违规列支于集团或子公司账目;车辆养护工作缺乏科学规划与制度约束,过度保养与保养滞后问题并存,致使维修成本长期高企。
(二)车辆使用监管存在漏洞。公务用车出车登记制度执行流于形式,行车记录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偏差;节假日及非工作时段公车监管薄弱,存在管理盲区。
(三)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。车辆调度仍依赖传统人工模式,尚未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,导致车辆闲置与需求紧张矛盾突出。部分车辆未配备卫星定位装置,无法实现行驶轨迹实时监控与使用状态动态管理,难以有效防范违规用车行为。
二、公务用车管理审计方法与路径
(一)强化车辆使用全流程监管。通过交叉比对用车申请记录与派车单,重点核查节假日、休息日等非工作时段用车情况,筛查异常出行记录。针对疑似违规行为,分别约谈驾驶员及用车人员,结合电子地图轨迹数据,核验公务出行申请与实际行驶路线的一致性。
(二)严格费用支出合规性审查。对集团及下属单位公车运行维护费明细账进行全面核查,追溯财务原始凭证,核对发票抬头、维修保养明细及对应车牌号,精准识别跨单位费用混列问题。同步排查是否存在违规借用、占用下属单位车辆等情况。
(三)推进信息化管理效能评估。重点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完善的公务用车信息化管理制度,明确相关岗位权责分工。通过调取车辆管理系统申请、审批、分派等全流程数据,结合实地检查情况,验证系统数据真实性与完整性。全面核查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安装及使用情况,对异常出车记录进行重点追溯核查。(作者:达拉特旗审计局 马家乐 审核:张永林)
//错链先注释